# 追寻自由与满怀希望

上图生物在我家里呆了一个礼拜,我用这段时间证明了它是一只敏感脆弱的猫。有一点我比较在意,就是它能宅在家里这么长时间还不腻味,可以把家里从上到下都摸一遍,也可以每天在床上躺 24 个小时,是和我一样有着“宅”属性吧,所以喜欢它轻而易举。不过听说猫是很聪明的东西,对它好对它坏都能给记着,所以就算因为为了让它知道谁是主子我饿了它两天后,它蓄意挖一道 500 码的地道逃脱这个住的地方我也毫不怀疑。倒是不知道我这破地方还能让它住多久而不厌烦,说不准等它厌烦了就开溜了?

至于它能不能逃脱,时间会证明一切。

文艺一点的说法叫做“追寻自由”,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概念。这部电影还描绘了很多东西,比如社会、生活的定义,比如人心冷暖,这部分不在期待中而显得精彩,反而使得“追寻自由”失色了。我对“追寻”的目标产生了怀疑,就仿佛所有人都误解了“笼中鸟”的释义一般。

无论是“追求”或者是“追寻”,“追”字都能很明显地概括出其中的主动性,说到底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想“追”点什么,就像我的猫习惯了舒适区,抑或有些人生来“佛系”,所以“笼中鸟”到底是不是渴望自由,还是说这只是人类强加其上的情感把它拟化为意象,确实是有待商榷的,毕竟没有研究过它基因决定的本能前,对“笼中鸟”而言没有可供渴望自由一词进行解释的动机了。

我也没有“追寻自由”的念头,倒是我知道 23 年来我都是在逃脱。从高中逃脱到大学,从一个家逃脱到另一个家(我是指住的地方),看日历一页页翻过去,从旧的一年逃脱到新的一年。我想过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可以假以兴趣逃离一天天的生活,我也听说过有人套用“消费主义”或者“享乐主义”的概念,“享受”它——不过,生活而已,这两种说法可能并没有不同,只是若是有人把生活的“目标”定义为欲望的满足,这会显得太肤浅了——无论是追什么,健康、财富、自由、名望,这些永远不是最终目标,他们只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所以我对追寻过程中的个人心理状态其实更感兴趣,就像比起“追寻自由”,我更喜欢《肖》中对人们“怀抱希望”的描绘一样。

可能是我变得凉薄的缘故,无论是《肖》中惊闻假释后性情大变的老布,还是莫泊桑笔下散步的勒拉,只要看到下笔,就知道他们要走上不归路。

他听见周围、头上、到处都响着一种混乱的、广阔的、继续不断的、由无数不同的声音组成的嘈杂声,这种低沉的嘈杂声,近处有,远处也有,是生命的既广泛而又巨大的悸动,是巴黎的呼吸,巴黎正像一个巨人似的呼吸着。

生活的寂静被打破的时候,旧秩序被推倒重建的时候,渺小的人物再也无力反抗的时候,这时若是再受生活声势浩大的嘈杂声压迫,那可是去他妈的实现人生目标吧——不过这也印证了“怀抱希望”带来的“好处”——像《肖》中 Red 一样,从物理意义的监狱跳脱到社会的监狱,从善恶分明到无善无恶的冷暖自知,从显形的限制自由到隐形的禁锢自由,从习惯一种变态到习惯另一种变态......如此竭力地反抗,是希望一词给 Red 带来救赎,至少他出狱后是追寻友情,而不是彼岸看花去了。

最后话又说回来,“好处”并非真的好处,其中含义因人而异,不过好在时间会证明一切,想要追寻什么往往寻而不得,但是想逃脱的一定能逃脱。

Last Updated: 4/11/2020, 5:15:3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