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年十本荐书(上)

# 前言

2019 年是无情的一年,所有的事情都背叛了我的想象。周末睡到下午醒后,躺在床上看远方灰白的天幕,会觉得生活与想象中的不受束缚越行越远。我的能力有限,总觉得能把握的事情越来越少,在我狭隘的世界里,能随心所遇的调整阅读书目反而成为了一种几乎温暖的存在。

今年差一点选了《资本论》作为 2019 年的结尾,仅仅因为赛博朋克与资本有着说不清的纠缠。最后,好在理智阻止了我的双手,要不然书架一定会更加憎恨我的。年末,我看的是几部关于量子物理方面的科普。我还额外看过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其中提到生物生化过程很大程度上都有量子力学的参与——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嗅觉及 DNA 复制时的变异。我们的认知是否也是其参与结果?若是哲学、认知神经科学对大脑仍充满疑问的话,我们能肯定的唯一一点就是,我们正在通过各种手段,越来越向真相靠近。

不过,充斥大脑的记忆,是混沌和不确定的,极易被篡改,所以对个人而言,“真相”反而没那么重要。我因为这种不确定,不敢轻易去回想与总结,另一方面,“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所以原本我想写一篇年终总结之类的东西,想一想之后还是放弃了。在此,就用十本书象征性做一个回顾吧。除了他们本身精彩,想推荐给其它人之外,这十本书贯穿了我整个  2019  年的生活与思考,与其密不可分。他们象征着我对  2019  最深刻的触觉,是我向过去寄出的一封信,是我对整个世界的嗅觉与记忆。

若无特别说明,书目按阅读时间编排。一些精彩但不是特别想推荐的书和专业性很强的书已经被排除在外,剩下大多都是好读的作品吧(忽悠脸 🐯)。

# 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 The Art of Learning》
标签
👨‍💼自传 / 小说
🎓学习方法论
❤元认知体验
💡
我把艺术看作是一项运动,它朝着真理的方向渐行渐远,就如同我在穿越一个隧道,我越是往前走那隧道就越来越深邃,越来越宽广。我对象棋这个游戏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体会到还有无数的知识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和对神秘莫测的象棋深切的崇敬之情,从每一段美好的岁月中走了过来。
💡
成为他人眼中的巅峰人物与生活质量之间毫无关系,我所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我学会了如何化解进攻而纹丝不动。我发现自己算计得少了,但感觉得多了。
💡
你要和它有相同的愿望,说同样的语言。你不要去破坏马的精神。母亲继续说:“如果你是直直地朝一匹马走过去的话,它会看你一眼然后就跑掉了。你没有必要这样正对着马的方向。不要面对面,从旁边慢慢接近它就可以了。连一匹成年的马也可以被驯服,你要做的只是友善地对待它,并把你的意图转变成它的意图。”

就算脑科学研究得再透彻一些,透彻到足以指导学者们写出对大众而言更普适的学习方法指导书…...只是哪怕写再多  “One Papaer Book”、创造更多种类的心流理论书,可能都没有这本书给人带来的启发大一些。原因很简单,这是一本小说,用自传的形式写的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的书,摆脱了教条与传统的方法论,显得有血有肉,所以食之有味,作者的思想也就从故事中缓缓流露。

读之前,我建议应该忘掉所有人对本书的推荐语,尤其是腰封上那些对本书的溢美之词(如果纸书有腰封的话),毕竟腰封都应该被丢进垃圾篓的。这本书翻译为《学习之道》我觉得并不合理,直接称呼原名《The Art of Learning》会使其显得更富有哲思气质一些,而 “Art” 则是本书内容精华的一个体现。作者并没有着力于如何指导读者在他的方法论下进行实践,实则,他以流畅的故事叙述铺陈开的是他在学习于思考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会到的元认知体验,这些体验并不是直接的学习方法,只是对某种思考的阐述,所以说 “道” 一词并没想象中那么合理。不过话说回来,元认知体验本身没什么特殊或高贵的气质,能给人带来启发的应该是在阅读作者的故事及其思考中恍然发现自己曾经的经历某个闪灵时刻。用作者的话来说,叫:“忘记那些数字。真正的掌握需要通过自己发现一些最能够引起共鸣的信息,并将其彻底地融合进来,直至成为一体,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它”,不过这种观点显然太理想化了,换做我来说,这种别致的 “学习方法论” 应该叫 “在寓言中寻找、实现、成就自我” 。

总之,阅读本书是一段灵感迸发的的美妙旅程。

# 黑客与画家

《黑客与画家——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文集》
标签
📕杂文
💻计算机
🌊互联网
💡
做一个异端是有回报的,不仅是在科学领域,在任何有竞争的地方,只要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或不敢看的东西,你就有很大的优势。
💡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看他怎样向没有技术背景的人解释技术问题。
💡
当今时代,其他行业的人,都必须依附于流水线的工业化生产才能谋生,除了艺术家,几乎只有程序员可以靠个人手艺谋生。程序员就是数字时代的手工艺人。如果编程与绘画和写作是同一类工作,黑客是否有机会像伟大艺术家一样备受尊崇、流芳百世?
💡
「黑客伦理」
1)使用计算机以及所有有助于了解这个世界本质的事物都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任何事情都应该亲手尝试。
2)信息应该全部免费。
3)不信任权威,提倡去中心化。
4)判断一名黑客的水平应该看他的技术能力,而不是看他的学历、年龄或地位等其他标准。
5)你可以用计算机创造美和艺术。
6)计算机使生活更美好。

如果说小说是把道理隐藏在故事中,那杂文正好是反过来操作的:它直接披露道理,而故事往往只是副产品。我本以为自己讨厌一切形式的教条,讨厌一切纯粹意见、一切主见与观点......但尔后发现杂文是个例外。因为思想深刻的作者能产出思想深刻的意见,给读者带来深刻思考的机会——而普通的观点只会让读者觉得乏味,甚至失去最后一丝反驳的力气——杂文的魅力便是如此了。多说一句,你必须相信我的是,尽管都是“讲道理”,鸡汤和杂文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负责跳过过程描写结果,后者的结果是基于过程的预判(通常建立在批判性的基础上)。

《黑客与画家》是一本杂文集,其作者本身是一个极优秀的工程师,而这种身份注定了他在某些观点上偏激,尤其是他在技术方面有着各种强烈感情色彩的个人观点。人们谈论此书时往往针对书中那些看起来傲慢的、充满批评意味的观点大声反驳,比如有人会评价道:”此书就是一本 Lisp 语言广告“,但他忽略的正是作者高瞻远瞩的预判,那才是体现作者逻辑合理、思想深刻的地方。如《设计者的品味》一文中说道,“设计是简单的、解决主要问题的、艰苦而具有启发性的...看似容易的再设计”,虽然作者对此做的说明都是基于个人的思考与想象,但是其描述与奥卡姆剃刀原理、席克定律、泰思勒定律等普适性原则及我们编码日常中的实践思考不谋而合,堪称全书最佳。

话说回来,某种角度上来说,能让你全身性投入,赞美、膜拜亦或批判的文章都是好文章(我是说杂文)。想来检验你是否对技术工作、对互联网一无所知的话,《黑客与画家》是一本绝对经典,绝对值得一读的好书。阮一峰译。

#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标签
📕 短篇小说
🌈 通俗易读
💡
大艺术家就是那些将个人的想象力强加给全人类的人们。
💡
我们所爱的,常常不是一个男人,而是爱情本身。那天晚上,月光才是你的真正情人。
💡
后来他们开始安安静静讨论起来,用和平而智慧有限的人的一种稳健理由,辨明政治上的大问题,结果彼此都承认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
然而瓦雷良山的炮声却没有停息,用炮弹摧毁了好些法国房子,捣毁了好些生活,压碎了好些生命,结束了许多梦想,许多在期待中的快乐,许多在希望中的幸福,并且在远处,其他的地方,贤母的心上,良妻的心上,爱女的心上,制造好些再也不会了结的苦痛。
这就是人生!索瓦日先生高声喊着。
您不如说这就是死亡吧。莫利梭带着笑容回答。

莫泊桑之所以为短篇小说之王,并不只因为他写过几乎所有人都在课本中读过的《羊脂球》或《我的叔叔于勒》等名篇——这两篇固然是一流作品——他更深厚的笔力隐藏在数目众多的作品集中。而这本精选集,更是充分把莫泊桑精巧的短篇布局能力展示出来。他的短篇情节巧妙,气氛合理,语言朴实读来简单,不觉得轻浮。

我相信几乎人人都喜欢欧亨利式绝妙的反转与夸张的幽默,我也如此,不过莫泊桑在作品中展现的情节反转和幽默也毫不逊色。除此之外,我想提及的是他平实的语言,给叙事带来丝毫不拖沓、不刻意的画面感,换言之,“气氛”。《散步》是整本中我最喜爱的一篇,虽然情节简单,但是他描绘出的气氛——尤其是关于渺小的绝望与存在的无意义等气氛由缩影瞬间炸裂开的瞬间,我甚至隔着屏幕为主角震颤了一下。

他听见周围、头上、到处都响着一种混乱的、广阔的、继续不断的、由无数不同的声音组成的嘈杂声,这种低沉的嘈杂声,近处有,远处也有,是生命的既广泛而又巨大的悸动,是巴黎的呼吸,巴黎正像一个巨人似的呼吸着。

这就是我心目中超一流的作品。所以看到豆瓣有人评论因情节简单把《月光》和《散步》等短篇看作水准欠佳,在此,我表示水准欠佳的一定不是作品......

更多具体的细节就不剧透了。总而言之,莫泊桑的许多短篇好读且好看。

#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标签
📕杂文
👨‍💼王小波
💡
有些话仿佛永远讲不出口,仅仅是因为别人已经把反对它的话讲了出来。
💡
在我们年轻时,每一年的经历都能写成一本书,后来只能写成小册子,再后来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现在就是这样一句话:读书、写作。 理想主义的光辉已经暗淡,人类不再抱着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现实问题上去,当一切都趋于平淡,人类进入了哀乐中年。
💡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

说起王小波,不得不先提连岳。有人曾强烈推荐我看连岳的文章,所以我看过不少他的随笔。其实并不是出于喜欢,而是想找到不喜欢的理由。这一过程陆陆续续持续了很久,其结果直到今年看完这本小波的文集才恍悟。

且说连岳,他的思想很前卫,他喜欢写与别人脑海里对立的观点;文笔流畅,行文引经据典,议论也很扎实。这种行文风格大可在小波的笔下找到踪影。(在连岳的《予人慧命者的王小波》一文中,有其崇拜小波直至魔怔的描写:“对我来说,王小波的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在模仿他,他的文风、他的思维,然后到处推销他,就像被鬼上了身。”)不过王小波的文笔再好模仿,有一点至少是现在的连岳丢失的——说真话与讽刺。连岳能写下(或更多写下):“生活与投资的核心是,乐观一点,勤奋一点,长长本事,相信自己能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行了。”等政治正确等观点,这等观点与我而言无关痛痒;而王小波的一句“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却能极大引起我的共鸣。我相信读者的共鸣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两者的写作水平的差距——这顶多能说明文章的受众范围不同,而我是站在靠近王小波那边的——我当然不是小波的门下走狗,我不喜欢连岳的文章,是因为我们周围充满了这种政治正确,我身边的很多人已经开始在政治正确的水中溺亡了。

一般来说,判断一个观点的好坏,我们要从文章的论据着手(至少是看文章时)。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观点其实都只在特定条件下才生效的。但有意思的是,一旦观点与你的个人利益相关,大多人并不再会需要继续评判论据——只要坚持那个感觉对的就行了——读连岳的文章你会发现尽管他的观点对大众来说是标新立异的,但是其内在,无时无刻不在 ”维护读者的利益“,以至于你不能 “大声反驳” 他。我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一种“不能证伪”的观点,不能算科学的、有智慧的观点,只能算作面向读者的观点。这种类型观点我随手写段代码就能生成出一大把来,并不值得稀罕。

好了,多说无益,和我一起来看王小波吧,体会纯正的小波派文笔和小波牌批评。只要你心里曾经住过一个追求智识、迷恋自由、浪漫与逻辑并存的有趣小孩,那小波的文字就能从他灵魂里,生出一团火来。

# 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标签
📕诗歌
🌸日本文学
💡
玩耍着背了母亲,
觉得太轻哭了起来,
没有走上三步。
💡
浅草的热闹的夜市,
混了进去,
又混了出来的寂寞的心。
💡
筱悬木的叶子落下来触着了我,
以为是记忆里的那个接吻,
吃了一惊。
💡
总之歌这东西不会灭亡的。我们因了这个,也就能够使那爱惜刹那刹那的生命之心得到满足了。

“这一生要永远读诗。寂寞的时候,念一首石川啄木。”,一首就够了,清澈的忧郁和细腻的敏感要是一股脑吃多的话,反而会因为习惯而索然无味。同时,读诗歌时,并不需要反复咀嚼,因为在我看来对读诗而言,世上并不存在 ”理解诗歌“ 这么一种描述,”理解“ 一词不如换做 ”体会“,一时难以体会的东西,往往一辈子也体会不到。说实话,我读不懂海子,而只能体会体会石川啄木的美学(傲慢脸)。

石川啄木是个一生贫病交加,26 岁就早早殒命的诗人。读他的诗,会发现这种东西真是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写出来;会在译者注中看到,在活着糊涂且开心与痛苦并清醒之间,石川啄木多次作出的抉择。

我推荐你在床头放一本,以便不时翻阅一下,重温体会之精妙(如果会日语的话,还附赠朗读之乐)。

在灯光底下,
把冻了的墨水瓶用火烘着,
眼泪流下来了。

# 下期预告

(如果不鸽的话)

  • 罗生门
  • 日本未来时
  •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怦然心动
  • 瓦尔登湖
Last Updated: 4/11/2020, 5:15:35 AM